继10月29日对常熟农商行“群体性肺结节事件”进行报道后(详见《惊!病友群人数已近百人?员工曝某银行出现“群体性肺结节”!有人甚至初诊为肺癌!》),10月30日,行长助手在邮箱中收到了一份常熟农商行受害员工对媒体的申诉材料。
该材料显示,至10月29日,肺结节患病员工已达106人,此外还有3名员工“已确认肺癌”。同时,针对29日常熟农商行对外公布的“关于体检中有员工查出肺结节的情况说明”,材料中共列举了5点质疑。
患病员工增至106人
3人被确诊肺癌
在行长助手获知的这份常熟农商行员工对媒体的申诉材料(以下简称“材料”)中,相比于10月28日晚间微博网贴梳理的整个事发经过,材料中对相关情况有了更加详细的说明。
根据材料梳理的事发经过,整个事件大约起源于2019年5月。据介绍,2019年5月开始,常熟农商行金融科技总部人员(行员、合作外包公司人员)陆续搬入新装修的苏州2.5产业园M3栋大楼进行办公,搬入时就有员工提出办公室有较强装修异味。自2019年5月员工搬入新装修办公楼后,银行在工作日进行多轮二次装修,在工作日进行二次装修时,装修材质气味非常浓烈刺鼻。“当时有员工提出强烈反对意见,并质问气味太浓烈为何不选择在非工作日进行装修,负责装修的员工回复‘领导要求没有办法’。”
材料指出,今年6月,常熟农商行员工进行年度体检,“有体检结果后无人知晓肺结节为群体性事件,各自认为自身个体原因导致,从而未引起关注和重视。”2020年8月中旬,苏州体检机构(爱康国宾)到苏州2.5产业园M3栋大楼进行体检报告解读,发现多位员工检查报告肺部有结节,“至此事件爆发”。
材料表示,在事件爆发的第一时间,常熟农商行组织健康知识讲座,进座主题思想:患肺结节属于正常现象,注意生活习惯规律等无关痛痒的主题。“未提及短时间内群体性患肺结节的危害和处理措施。”
行长助手发现,该份材料更新了受害员工的最新数据,相比于网贴披露的96人,至10月29日,肺结节患病员工已达106人(仅统计加入微信病友群的人数),“其实员工患有肺部结节人数远远不止106人”,此外还有3名员工“已确认肺癌”。
针对材料中提及的患病员工人数进一步增加的问题,行长助手联系了常熟农商行有关部门。但截至发稿,尚未获得对方回应。
对常熟农商行29日情况说明提出5点质疑
而针对常熟农商行10月29日发布的“关于体检中有员工查出肺结节的情况说明”,材料中共提出5点质疑(以下5点为材料原文内容,引用未作改动),:
1. 说明中提及的“我行金融科技总部入驻苏州工业园区2.5产业园。办公场所投用前,我行已委托第三方环境检测公司——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进行室内环境检测,检测结果为合格”:实则在2019年金融科技总部入驻苏州2.5产业后,2.5产业园M3栋办公大楼进行多轮二次装修工程(本文中已提及),入驻前的检测报告无实际参考意义。
2.说明中提及的“考虑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员工更为关注肺部健康,我行在今年例行体检中加入肺部CT项目”:实则历年的员工体检项目就已包含肺部CT项目。
3.说明中提及的“及时邀请专业医生为员工提供咨询和解答”:实则组织健康知识讲座,讲座主题思想:患肺结节属于正常现象,注意生活习惯规律等无关痛痒的主题。
4.说明中提及的“添置空气净化设备,增加绿植”:实则购买了某米空气净化器,净化效果暂且不说,即便某米空气净化器有用,以每个净化器可净化的面积为28-48m²,如何净化整层办公室?如此敷衍了事,堪称当代“最负责任的上市公司”。这样的内容竟然能出现官方的说明回应中,银行方面真的找不出别的说辞和借口了吗?
5.说明中提及的“与员工共同选定江苏海尔森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再次进行现场环境检测,于2020年9月8日出具的检测结果为合格,报告编号HES-P202009107”:公布的报告中连受检单位名称都是错误的,受检单位错误名称:江苏常熟农业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受检单位错误名称应为:江苏常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检测公司连被检测的机构名称都能弄错,检测结果可想而知。除受检单位名称错误外,检测报告HES-P202009107中检测项目仅仅为"空气温度、湿度、细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指标"(检测报告公布当天有员工哭笑不得却又无可奈何说到“如果一氧化碳超标,可能就没有群体性患肺结节的事情了”)。2013年的版室内空气污染国标以及2020年8月1日开始实施GB 50325-202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新国标中提及的:氡、苯、氨、TVOC、甲苯和二甲苯,均未包含。请问是如何得出“检测结果为合格”的结论?
此外,材料还列举了部分患病员工的检查报告(已抹去个人隐私信息)、环境检测报告等,具体见下:
(来源:申诉材料)
就上述5点质疑意见,行长助手也询问了常熟农商行有关负责人,未获对方回应。
文/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范辉 丁丹
编辑/范辉
下一篇:这起维权案例,您怎么看?